photo credit:關鍵評論網 羊正鈺
這一次,立法院再不到一百天就有機會重新洗牌了,TNL試著扮演好關鍵瞎子的角色,從不同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思考「我們該選出什麼樣的立委?」
我們用五個關鍵問題,來問剛下台的政務官、國民兩黨的黨鞭、第三勢力候選人、資深媒體人、政論節目主持人、以及青年代表,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情流露、直言無忌吧:
你可能不認識陳信聰,但如果你有在看電視,多半聽過公視優質的政論節目《有話好說》,而他正是《有話好說》多年來的製作人兼主持人。在每週一至週四晚上8~9點現場直播,討論題目涵蓋政治、經濟、人權、社福、弱勢、軍事、教育等類別。
他曾經擔任立法院朱惠良辦公室教育及文化法案助理,新竹香山地區社區營造員,也曾經是公視新聞記者主跑教育、文化、國防、黨政等路線。
陳信聰(文後簡稱陳):立法院內制度使立委太容易用直觀、情緒性,甚至非理性的方式選邊站,這樣很難生產出不一樣的思辨。
例如多元成家的部分,只有極少數的人支持,但也不會有人敢公開反對。先前劉櫂豪委員有公開表達,但也只談到自己的宗教信仰讓他有立場,對於民主人權的概念並沒有繼續談下去。
但現在的制度讓真正好的人才被阻擋在國會之外,真正進入的,許多都是平庸且「選票極大化」的立委。
陳:我們需要「很不一樣的立委」。
立委代表某種「意識形態」,是「代表廣義利益」的民間代表,所以必須在各個重要的議題上,有很清楚的意識形態。但很顯然的,現在的立委不是這樣。
我覺得上屆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蠻漂亮的!提名了許多代表弱勢、兒童、稅改等領域專業的候選人。但進去國會後呢?楊玉欣委員等在弱勢權益、身心障礙者上做了很多努力,但實質結果上,亦又增加了什麼?
當一位委員的的專業能力、形象被政黨完全吸光,就算他進了國會,還是活在大的黨意下,對國家沒有什麼幫助。
以後不管是碰到新的議題,或是科技的改變(例如廣電環境、世代正義等),我們需要更多在專業領域長期關心、在意的人才進入國會。如果有足夠專業的委員在立法院內,就可以不被媒體或官員牽著鼻子走。
以前就只在乎政黨,對人、對議題也不這麼重視,就是在乎賺錢、經濟發展。但到了現今,我認為世代差異已經非常大,已經沒有單一的價值觀,所以候選人的身份背景、之前對什麼議題做了什麼努力,相對來說變得很重要。
例如說張慶忠30秒過服貿,徹底踩到了黑箱的痛處,下次我們就不會投給他了;當你在意同志權益,曾經在立法院有歧視性發言的,可能就不會當選,甚至他做過很多好的事情都會被排除。
要了解候選人,現在的選民都漸漸從議題下手,因此絕對不要選「跟你理念不同的人」。如果你認為你的選區候選人都不是好的,你投政黨票就好了!除非你覺得他可以真正代表你,否則寧願不投。
陳:我關注的議題有以下幾個。
陳:林淑芬委員:她是一個非常認真的立法委員,在打食用油、食品安全上的表現是很優秀的。
田秋堇委員在環境議題的表現極為優異。很難想像田委員如果不在國會,接下來的環境議題像是空氣污染、台塑六輕、石化產業,要怎麼辦?誰可以向田委員一樣撐著環境保護這片天?
尤美女委員,也該給她和她的團隊最大的支持及肯定。可以想像她把性別平權等法案送進立法院,是要承受多大的壓力?就連我們在做節目時若談到這些問題,都會接到一堆抗議電話,更何況是在國會裡提案、發表。
支持一個法案很容易,但「敢站出來提案」又是另一回事。在立法院要碰觸這些議題,要有得罪選民、失去選票的心理準備,甚至會碰到核心政治角力的問題。要捍衛一個從懂事以來就一直信奉的價值,且不管黨意、持續推動的立委已經非常少了。
還有楊麗環委員,她長期關懷弱勢、婦女、兒童及地方建設。
陳:我覺得選後集結的力量很重要,這樣的力量不能因為沒拿到席次就消失。
你要想想,第三勢力是從無到有的,台灣的進步不是在政黨,而是公民社會。這幾年來,綠黨的席次有蠻大的進步,再加上樹黨的努力,整體的得票率有到接近2%。我們應該想想,這是一群代表極少數聲音、且專門在環境土地議題上鑽研的人組成起來的。
社民黨給民眾的印象是「太集中」,但我認為,如果他們本次得票率可以達3~4%,就算一個席次都沒拿到,加上時代力量,怎麼都會過5%,會將會是很大的政治實力。
雖然我預估第三勢力的這次選舉結果不會非常漂亮,而且在國會也很難成為左右的關鍵,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不在立法院,而是在整個社會。第三勢力如果好好努力,會帶著台灣慢慢走向理性成熟的改革,對台灣民主是很有益處的。
陳:親民黨以前是最大的第三黨,2000年聲勢最好,到現在也只有10多年,怎麼現在會變成這樣?
另外,第三勢力的政治素人的確會面對專業、經驗上的困境,但他們的優勢是,他們沒有特別的政黨包袱,所以該衝的時候,他們衝得比誰都還快。
陳:2007年小布希大砍了美國公共電視的預算,之後美國國會之下有個「美國審計局,GAO (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)」立刻寫一個完整報告,鄭重告訴總統為什麼他不能這樣砍。
GAO就有點像我們立法院的預算中心,但我們缺少的是獨立性及影響力。
美國的參眾議員普遍表現傑出,正是因為國會背後有非常專業的幕僚單位。相較之下,我們的立法院背後是幾乎沒有支撐的。真正願意花錢、花資源,又很強的幕僚團隊,都是屬於個人的(例如當年的陳水扁),不是屬於國家層級的。美國的GAO可以直接問責,政府該做什麼預算,卻做了、又沒做了哪些預算。
我們對於審計只著重「會計」專業,但審計的功能應該是「問責」。
就像這次的「50億短期消費提振措施」若是發生在美國,他們有完整的權力「上奏」,告訴政府那50億不應該拿來讓人民買冰箱、換手機,應該是要如何運用。
《有話好說》陳信聰:當立法院成了偽善的社會,你千萬不要「含淚投票」
採訪:羊正鈺、李牧宜
對於立法院、立委們,或許很多人都是透過報章雜誌、電視節目而認識他們。如今在網路、社群發燒之下立法院一個五秒鐘的畫面、委員們在臉書說一句話都可能因此瘋傳,但是當我們只透過片面、簡短的資訊來解讀,是否就像「瞎子摸象」一樣對我們國會最高殿堂有誤解呢?
這一次,立法院再不到一百天就有機會重新洗牌了,TNL試著扮演好關鍵瞎子的角色,從不同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思考「我們該選出什麼樣的立委?」
我們用五個關鍵問題,來問剛下台的政務官、國民兩黨的黨鞭、第三勢力候選人、資深媒體人、政論節目主持人、以及青年代表,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情流露、直言無忌吧:
《人物系列之七》公視「有話好說」主持人 陳信聰
你可能不認識陳信聰,但如果你有在看電視,多半聽過公視優質的政論節目《有話好說》,而他正是《有話好說》多年來的製作人兼主持人。在每週一至週四晚上8~9點現場直播,討論題目涵蓋政治、經濟、人權、社福、弱勢、軍事、教育等類別。
他曾經擔任立法院朱惠良辦公室教育及文化法案助理,新竹香山地區社區營造員,也曾經是公視新聞記者主跑教育、文化、國防、黨政等路線。
Photo Credit: 公視 截圖
問題一、立法院運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陳信聰(文後簡稱陳):立法院內制度使立委太容易用直觀、情緒性,甚至非理性的方式選邊站,這樣很難生產出不一樣的思辨。
例如多元成家的部分,只有極少數的人支持,但也不會有人敢公開反對。先前劉櫂豪委員有公開表達,但也只談到自己的宗教信仰讓他有立場,對於民主人權的概念並沒有繼續談下去。
這只會構成一個偽善的社會,表面上可以尊重任何言論,但實質要坐下來談時,又通通逃避、卡住。我覺得最根本的問題是,在立法院內我們沒有一個健全的平台、空間可以好好思辨、溝通。
另外,我們的「單一選區兩票制」更容易讓讓藍綠獨大,小黨沒什麼生存空間。318學運之後,綠社盟、時代力量的聲勢壯大,現在我們有很多很不錯的候選人,想想有誰比李根政、詹順貴律師等人比這塊土地更有熱情?
- 陳信聰
但現在的制度讓真正好的人才被阻擋在國會之外,真正進入的,許多都是平庸且「選票極大化」的立委。
問題二、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「好立委」?
陳:我們需要「很不一樣的立委」。
立委代表某種「意識形態」,是「代表廣義利益」的民間代表,所以必須在各個重要的議題上,有很清楚的意識形態。但很顯然的,現在的立委不是這樣。
我覺得上屆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蠻漂亮的!提名了許多代表弱勢、兒童、稅改等領域專業的候選人。但進去國會後呢?楊玉欣委員等在弱勢權益、身心障礙者上做了很多努力,但實質結果上,亦又增加了什麼?
當一位委員的的專業能力、形象被政黨完全吸光,就算他進了國會,還是活在大的黨意下,對國家沒有什麼幫助。
以後不管是碰到新的議題,或是科技的改變(例如廣電環境、世代正義等),我們需要更多在專業領域長期關心、在意的人才進入國會。如果有足夠專業的委員在立法院內,就可以不被媒體或官員牽著鼻子走。
問題三、選民該怎麼檢視候選人適不適任?
陳:我們這一代與上下兩代在意的議題,差異已經越來越大。以前就只在乎政黨,對人、對議題也不這麼重視,就是在乎賺錢、經濟發展。但到了現今,我認為世代差異已經非常大,已經沒有單一的價值觀,所以候選人的身份背景、之前對什麼議題做了什麼努力,相對來說變得很重要。
例如說張慶忠30秒過服貿,徹底踩到了黑箱的痛處,下次我們就不會投給他了;當你在意同志權益,曾經在立法院有歧視性發言的,可能就不會當選,甚至他做過很多好的事情都會被排除。
要了解候選人,現在的選民都漸漸從議題下手,因此絕對不要選「跟你理念不同的人」。如果你認為你的選區候選人都不是好的,你投政黨票就好了!除非你覺得他可以真正代表你,否則寧願不投。
因此我的建議是,不需要含淚投票,切勿因找不到最好的而選一個爛的。
- 陳信聰
問題四、2016年第一會期,迫切需要通過的法案有哪些?
陳:我關注的議題有以下幾個。
-
同志議題、通姦除罪化
-
同志到底為什麼不能結婚?我不是同志,但同志要結婚,礙了我嗎?每個人活在這世界上都有基本的人權,為何不行?
現在司法過度已經入侵了個人的私生活。例如吵得沸沸揚揚的「通姦除罪化」,通姦有道德上的問題、個人利益的侵犯,應該是由「民法」去制裁,若沒有強暴脅迫,為何是由「刑法」去約束這些個人行為?用刑法處罰,只是壓迫特定性別的人(永遠只告小三不告自己的老公)。
-
同志到底為什麼不能結婚?我不是同志,但同志要結婚,礙了我嗎?每個人活在這世界上都有基本的人權,為何不行?
-
轉型正義
- 不管是二二八或白色恐怖的資料,目前都沒有真正被揭露。當初廣義的加害者,包含告密、逮捕,或直接傷害、殺害的人都還在。政府要怎麼面對這些人?台灣在那段歷史中,資產爭奪、特殊的政治氣氛下,使得現在對民主不利的發展,我們都得去處理。
-
年金問題,世代正義的問題
- 這些議題都很複雜,看起來沒有馬上有效的解決方式,例如年低薪就業問題。但總要找一些重大的突破點正面去面對,現在的狀況就是什麼都動不了。
Photo Credit: 關鍵評論網 羊正鈺
問題五、現任立委中哪位是您心目中印象最深刻?
陳:林淑芬委員:她是一個非常認真的立法委員,在打食用油、食品安全上的表現是很優秀的。
田秋堇委員在環境議題的表現極為優異。很難想像田委員如果不在國會,接下來的環境議題像是空氣污染、台塑六輕、石化產業,要怎麼辦?誰可以向田委員一樣撐著環境保護這片天?
尤美女委員,也該給她和她的團隊最大的支持及肯定。可以想像她把性別平權等法案送進立法院,是要承受多大的壓力?就連我們在做節目時若談到這些問題,都會接到一堆抗議電話,更何況是在國會裡提案、發表。
支持一個法案很容易,但「敢站出來提案」又是另一回事。在立法院要碰觸這些議題,要有得罪選民、失去選票的心理準備,甚至會碰到核心政治角力的問題。要捍衛一個從懂事以來就一直信奉的價值,且不管黨意、持續推動的立委已經非常少了。
還有楊麗環委員,她長期關懷弱勢、婦女、兒童及地方建設。
問題六、對目前蓬勃發展的第三勢力有什麼看法,又有什麼期待?
陳:我覺得選後集結的力量很重要,這樣的力量不能因為沒拿到席次就消失。
你要想想,第三勢力是從無到有的,台灣的進步不是在政黨,而是公民社會。這幾年來,綠黨的席次有蠻大的進步,再加上樹黨的努力,整體的得票率有到接近2%。我們應該想想,這是一群代表極少數聲音、且專門在環境土地議題上鑽研的人組成起來的。
社民黨給民眾的印象是「太集中」,但我認為,如果他們本次得票率可以達3~4%,就算一個席次都沒拿到,加上時代力量,怎麼都會過5%,會將會是很大的政治實力。
雖然我預估第三勢力的這次選舉結果不會非常漂亮,而且在國會也很難成為左右的關鍵,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不在立法院,而是在整個社會。第三勢力如果好好努力,會帶著台灣慢慢走向理性成熟的改革,對台灣民主是很有益處的。
問題七、親民黨、新黨當時也曾是第三大黨,現在「新一代」的第三勢力又該怎麼走下去?
陳:親民黨以前是最大的第三黨,2000年聲勢最好,到現在也只有10多年,怎麼現在會變成這樣?
我覺得主導台灣的不是性別議題、不是經濟問題,而是「統獨立場」。318學運後有個很有趣的現象,洪秀柱(換柱前)帶領的國民黨新黨化了,而民進黨也有點國民黨化,都往「右」跨了一大步。
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發現,台灣這十年到未來十年裡,要走的路勢必會是這個方向,也就是兩岸必須交流,但又不能讓台灣有被併吞的風險,只要太偏離這個方向的就會被甩出去。因此第三勢力要發展得好,可能也必須好好配合這個走勢。
- 陳信聰
另外,第三勢力的政治素人的確會面對專業、經驗上的困境,但他們的優勢是,他們沒有特別的政黨包袱,所以該衝的時候,他們衝得比誰都還快。
問題八、國外有什麼國會制度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嗎?
陳:2007年小布希大砍了美國公共電視的預算,之後美國國會之下有個「美國審計局,GAO (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)」立刻寫一個完整報告,鄭重告訴總統為什麼他不能這樣砍。
GAO就有點像我們立法院的預算中心,但我們缺少的是獨立性及影響力。
美國的參眾議員普遍表現傑出,正是因為國會背後有非常專業的幕僚單位。相較之下,我們的立法院背後是幾乎沒有支撐的。真正願意花錢、花資源,又很強的幕僚團隊,都是屬於個人的(例如當年的陳水扁),不是屬於國家層級的。美國的GAO可以直接問責,政府該做什麼預算,卻做了、又沒做了哪些預算。
我們對於審計只著重「會計」專業,但審計的功能應該是「問責」。
就像這次的「50億短期消費提振措施」若是發生在美國,他們有完整的權力「上奏」,告訴政府那50億不應該拿來讓人民買冰箱、換手機,應該是要如何運用。
我們把這些希望都寄託在這些四年選舉一次的立委,但我們真正需要的,是維持國家穩定、專業獨立的國會幕僚機構,長期的看中央預算哪裡有問題,這些更不是所有立委都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GAO等於是國家為國會培養出的部隊兵,他可以讓國會品質大幅提升,我相信台灣一定有很多這種的專業人才,但真正成立後,它能否完全獨立是最大的挑戰。
- 陳信聰
責任編輯:羊正鈺
核稿編輯:楊之瑜
核稿編輯:楊之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