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 credit:關鍵評論網 羊正鈺
這一次,立法院再不到一百天就有機會重新洗牌了,TNL試著扮演好關鍵瞎子的角色,從不同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思考「我們該選出什麼樣的立委?」
我們用五個關鍵問題,來問剛下台的政務官、國民兩黨的黨鞭、第三勢力候選人、資深媒體人、政論節目主持人、以及青年代表,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情流露、直言無忌吧:
關心太陽花學運的人,一定注意過這位女孩,曾柏瑜。今年24歲的她,曾擔任330五十萬黑潮凱道集結主持人,更是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核心人物。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她,從高中就開始積極參與社運,深信街頭運動有龐大的影響力。
不同於其他太陽花夥伴,曾柏瑜選擇加入綠黨,成為青年部召集人。2015年,她正式宣布代表綠黨參選新北市第11選區立委,挑戰現任國民黨立委羅明才,成為本屆立委選舉中最年輕的女性候選人。
曾柏瑜(文後簡稱曾):單一選區讓立委變得像市議員、市議員變得像里長。
站在選民的角度,他們當然期待立委可以充分代言選區、回饋選民。想像一下,一位立委每天在立法院審查預算,另一位卻常出現在選區,常在抽獎場合加碼獎品、炒熱氣氛,哪一位對選民來說比較「有感」?
曾:選民問「你可以為新店做些什麼?」,里長和議員的回答可能是「我可以做基礎建設、回饋鄉里」,但立委基於自己的職權,是無法用一兩句話交代完畢的。
一位好立委雖然無法單就一件小事情、針對一個人做什麼改變,但他可以做到中央層級的格局,致力於訂定「全國性」的法律、規劃國家整體走向。可惜的是,現在的選制讓他們很難做好這件事情。
曾:最重要的是觀察候選人在各個議題上的聲音。
選民可以藉由自己關心的議題,了解各個候選人的立場。一位立場堅定的候選人會帶領群眾,將想法「大聲喊出來」;相反的,越想討好正反兩方的人,越害怕表態。
曾:《兩岸監督條例》是我們離開立法院前對大眾的承諾,也是我自己對太陽花學運的承諾。
第12輪兩岸貨貿在11月將開始談判,它影響的範圍很廣、很深,但目前太陽花學運還沒有得到實質的政治結果,因此我們勢必要繼續推動。
再來是我非常重視的《國土計畫法》,它早在民國82年就開始規劃了,但一直以來政府疑慮「國土」這兩字會牽涉到定義、憲法的層面,因此一直都不太正視它。
現在切成小區塊後,政府又不給一個標準,告訴我們哪些可做、哪些不能做,讓「區域計畫」淪為地方政府拿來說嘴的東西,因此地方做了許多建設,卻沒有考慮到土地延續性的問題。
最後是「青年低薪」的問題。政府提高基本薪資,一切就都解決了嗎?青年遇到的問題不單單是薪資問題,而是整個產業環境已經漸漸惡化。青年的問題不只攸關個人,而是會牽涉到產業、教育、長照問題等,是環環相扣的,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了。
曾:當然是蔡正元,他或許不是非常討喜,卻很真。
我和蔡正元上了好幾次政論節目,雖然他的言論都很偏激,但我很欣賞他的直來直往、不做作。很多來賓在鏡頭前攻擊我們、火力全開,但下了節目卻很虛偽想握手言和。相反的,蔡正元委員霹哩啪拉把我們罵一頓,在錄影結束後就直接離開現場。
另外,鄭麗君委員在我心中就跟俠女一樣,即使對她所屬委員會沒關連的議題,她都會很認真聽、設法理解對方的訴求是什麼。反課綱微調運動傳出高中生自殺事件後,我私下主動找她約談,結果她居然聊到哭了,是位非常真性情的人,這種人真的需要留在國會。
曾:當時我們真的很希望有人理我們、希望有人願意聽我們說。要毀掉一個社運的方式很簡單,就是不去討論。
學運爆發前立院辦了16場公聽會,前8場我們都在場外抗議、要求要進入會場,因為公聽會除了邀請專家學者,應該也要開放讓民間團體進去,但國民黨只會讓他們的「民間團體」進入。所以我們很感謝段宜康委員辦公室,努力幫我們爭取進入會場的機會。
318的過程讓我感受到台灣體制有多畸形,但同時也受到很多委員的幫忙,當然我們也很怕被貼標籤,但是至今仍由衷的感謝他們。
曾:從立法院退出前我們喊出了「轉守為攻,出關播種」,但當時我不是很贊同這樣的喊法,因為這句話不是非常負責任的。
我認為我們必須先組織起來,擬出我們完整的計畫,再喊出「出關播種」的口號。2013/4/10那天我們退場了,大家都有不同的政治選擇,我則在7月加入綠黨,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。
退場後的我情緒非常不穩定,而且長達快兩個月的時間。雖然這場運動開拓了很大、很新的空間,但我「當下」只覺得我們什麼都沒有達成,怎麼就這樣離開了?我那時深深懷疑,社會運動是不是真的無法改變什麼?是社會運動本身的問題、參與者的問題、還是我的問題?
後來我終於理清楚了,原來學運沒有我想像中的成功,是因為沒有發生「體制內、外的協力」,或在過程中其實有發生,但卻非常微小。
曾柏瑜:太陽花只是「小齒輪」,你想轉動政治就得站出來成為「大齒輪」
採訪:羊正鈺、李牧宜
對於立法院、立委們,或許很多人都是透過報章雜誌、電視節目而認識他們。如今在網路、社群發燒之下立法院一個五秒鐘的畫面、委員們在臉書說一句話都可能因此瘋傳,但是當我們只透過片面、簡短的資訊來解讀,是否就像「瞎子摸象」一樣對我們國會最高殿堂有誤解呢?
這一次,立法院再不到一百天就有機會重新洗牌了,TNL試著扮演好關鍵瞎子的角色,從不同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思考「我們該選出什麼樣的立委?」
我們用五個關鍵問題,來問剛下台的政務官、國民兩黨的黨鞭、第三勢力候選人、資深媒體人、政論節目主持人、以及青年代表,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情流露、直言無忌吧:
《人物系列之五》綠黨候選人 曾柏瑜
關心太陽花學運的人,一定注意過這位女孩,曾柏瑜。今年24歲的她,曾擔任330五十萬黑潮凱道集結主持人,更是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核心人物。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她,從高中就開始積極參與社運,深信街頭運動有龐大的影響力。
不同於其他太陽花夥伴,曾柏瑜選擇加入綠黨,成為青年部召集人。2015年,她正式宣布代表綠黨參選新北市第11選區立委,挑戰現任國民黨立委羅明才,成為本屆立委選舉中最年輕的女性候選人。
Photo Credit: 曾柏瑜 粉絲專頁
問題一、立法院運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曾柏瑜(文後簡稱曾):單一選區讓立委變得像市議員、市議員變得像里長。
站在選民的角度,他們當然期待立委可以充分代言選區、回饋選民。想像一下,一位立委每天在立法院審查預算,另一位卻常出現在選區,常在抽獎場合加碼獎品、炒熱氣氛,哪一位對選民來說比較「有感」?
但立法委員的「本份」並不是這個,立委屬中央層級,必須監督行政、立法,並以全民利益出發。可惜這個概念對大多數選民來說還是抽象的,因此必須要多花時間和他們溝通,讓他們了解,就算我沒有常與他們親身接觸,他們對我來說還是一樣重要!
另一個部分是黨團協商,但我和一般人持不太一樣的看法。我個人覺得黨團協商對小黨來說很必要,但前提是過程必須公開、透明。每個委員都必須對外證明自己如何捍衛價值,又是基於哪些原因,必須做一些妥協,對於黨團協商,我反對的是「密室」,不是「協商」。
- 曾柏瑜
問題二、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「好立委」?
曾:選民問「你可以為新店做些什麼?」,里長和議員的回答可能是「我可以做基礎建設、回饋鄉里」,但立委基於自己的職權,是無法用一兩句話交代完畢的。
一位好立委雖然無法單就一件小事情、針對一個人做什麼改變,但他可以做到中央層級的格局,致力於訂定「全國性」的法律、規劃國家整體走向。可惜的是,現在的選制讓他們很難做好這件事情。
問題三、選民該怎麼檢視候選人適不適任?
曾:最重要的是觀察候選人在各個議題上的聲音。
選民可以藉由自己關心的議題,了解各個候選人的立場。一位立場堅定的候選人會帶領群眾,將想法「大聲喊出來」;相反的,越想討好正反兩方的人,越害怕表態。
問題四、2016年第一會期,迫切需要通過的法案有哪些?
曾:《兩岸監督條例》是我們離開立法院前對大眾的承諾,也是我自己對太陽花學運的承諾。
第12輪兩岸貨貿在11月將開始談判,它影響的範圍很廣、很深,但目前太陽花學運還沒有得到實質的政治結果,因此我們勢必要繼續推動。
再來是我非常重視的《國土計畫法》,它早在民國82年就開始規劃了,但一直以來政府疑慮「國土」這兩字會牽涉到定義、憲法的層面,因此一直都不太正視它。
現在切成小區塊後,政府又不給一個標準,告訴我們哪些可做、哪些不能做,讓「區域計畫」淪為地方政府拿來說嘴的東西,因此地方做了許多建設,卻沒有考慮到土地延續性的問題。
最後是「青年低薪」的問題。政府提高基本薪資,一切就都解決了嗎?青年遇到的問題不單單是薪資問題,而是整個產業環境已經漸漸惡化。青年的問題不只攸關個人,而是會牽涉到產業、教育、長照問題等,是環環相扣的,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了。
許多國家對於產業的鼓勵是非常確實的,例如歐盟要規劃某個研發中心,就會大量投資它;相反的,若要抵制一個高污染產業,就加它的稅,如此才能把國家帶往一個進步的方向。但台灣政府的做法卻是相反的(笑),高污染產業一直在減稅。
現在的政府是短視的,哪一個產業會讓GDP數字變好看,政府就慷慨地減稅,但對於未來的走向卻沒有一個完整規劃、或是懲罰性的措施。
- 曾柏瑜
Photo Credit: 關鍵評論網 羊正鈺
問題五、現任立委中哪位是您心目中印象最深刻?
曾:當然是蔡正元,他或許不是非常討喜,卻很真。
我和蔡正元上了好幾次政論節目,雖然他的言論都很偏激,但我很欣賞他的直來直往、不做作。很多來賓在鏡頭前攻擊我們、火力全開,但下了節目卻很虛偽想握手言和。相反的,蔡正元委員霹哩啪拉把我們罵一頓,在錄影結束後就直接離開現場。
另外,鄭麗君委員在我心中就跟俠女一樣,即使對她所屬委員會沒關連的議題,她都會很認真聽、設法理解對方的訴求是什麼。反課綱微調運動傳出高中生自殺事件後,我私下主動找她約談,結果她居然聊到哭了,是位非常真性情的人,這種人真的需要留在國會。
問題六、在太陽花學運的時候,你們對立委有什麼期待?
曾:當時我們真的很希望有人理我們、希望有人願意聽我們說。要毀掉一個社運的方式很簡單,就是不去討論。
學運爆發前立院辦了16場公聽會,前8場我們都在場外抗議、要求要進入會場,因為公聽會除了邀請專家學者,應該也要開放讓民間團體進去,但國民黨只會讓他們的「民間團體」進入。所以我們很感謝段宜康委員辦公室,努力幫我們爭取進入會場的機會。
318的過程讓我感受到台灣體制有多畸形,但同時也受到很多委員的幫忙,當然我們也很怕被貼標籤,但是至今仍由衷的感謝他們。
問題七、參選的動力是什麼?為什麼會選擇加入綠黨?
曾:從立法院退出前我們喊出了「轉守為攻,出關播種」,但當時我不是很贊同這樣的喊法,因為這句話不是非常負責任的。
我認為我們必須先組織起來,擬出我們完整的計畫,再喊出「出關播種」的口號。2013/4/10那天我們退場了,大家都有不同的政治選擇,我則在7月加入綠黨,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。
退場後的我情緒非常不穩定,而且長達快兩個月的時間。雖然這場運動開拓了很大、很新的空間,但我「當下」只覺得我們什麼都沒有達成,怎麼就這樣離開了?我那時深深懷疑,社會運動是不是真的無法改變什麼?是社會運動本身的問題、參與者的問題、還是我的問題?
後來我終於理清楚了,原來學運沒有我想像中的成功,是因為沒有發生「體制內、外的協力」,或在過程中其實有發生,但卻非常微小。
政治就像是一台機器一樣,內部好多齒輪互相牽制。這場叫「社會運動」的小齒輪再怎麼狂轉,旁邊的大齒輪或許只能轉動一點點。因此我們這些小齒輪的下個目標,就是成為大齒輪,從體制外走到體制內。
綠黨已經20多年了,也有很多包袱,因緣際會下綠黨邀請我加入負責「青年」的部分。我覺得青年的聲音是需要被代議的,綠黨如果高舉「新政治」的旗幟,就必須有青年代表,因此我決定,我要參選,而且我會一直努力下去。
- 曾柏瑜
責任編輯:李牧宜
核稿編輯:楊士範
核稿編輯:楊士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