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 credit:關鍵評論網 羊正鈺
這一次,立法院再不到一百天就有機會重新洗牌了,TNL試著扮演好關鍵瞎子的角色,從不同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思考「我們該選出什麼樣的立委?」
我們用五個關鍵問題,來問剛下台的政務官、國民兩黨的黨鞭、第三勢力候選人、資深媒體人、政論節目主持人、以及青年代表,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情流露、直言無忌吧:
管中閔,他是經濟學家,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。2012年入閣任政務委員、經建會主任委員,以及首任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。2015年1月已掛冠求去。
個性耿直、發言嗆辣的他得了個「管爺」的稱號,曾說「國民黨膽敢做掉洪秀柱,就帶大家衝中央黨部」,還嗆連戰去中國閱兵「閱你個卡蹭!」他任內大刀闊斧推動許多專案(包含《自由經濟示範區》),斥資2億元在花博園區設置「創新創業園區」也是他推動的,但後來計畫喊卡,連柯文哲都說「管爺走了,政策好像就轉彎了!」
管中閔(文後簡稱管):立法院的制度設計根本就是拿來壟斷資訊、控制資訊的。
理論上,一個法案的行程,是由行政院提出,接著送到立法院,然後開始進行審查。立委該做的事情應是法案審查、預算審議,而委員會更應該是最專業的,把最基本的東西討論好了,才會送到院會;而院會主要是以政黨的角度再檢視一次。
也就是說,立法院照理說是要反應某些意見(民意),但現今體系下,過程中代表了什麼意義、跟誰談過、談了些什麼,外界都不會知道。
因此我認為「委員會」的功能必須要被加強,而且要被公開。現在線上應該要有一個資訊平台(最好是由民間主導),委員也要參加,然後資訊完全要公開透明。
你們知道實際的委員會場面是什麼樣子嗎?跟電視上的畫面完全不一樣。
想想看,如果非常認真的討論一個提案,一個星期討論三四次夠了吧?但很多提案討論好幾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和結果,我覺得有點太誇張了。當初我審四個月的法案前前後後只動了五條,但現在我離開了,卻馬上進二讀了,你說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?可見整個過程中有多少階段是可以介入、動手腳的…
管:立委要審法案、預算,對法案議題的了解要很專業。法案審議非常重要,這也是立委第一該做好的事情。過去在質詢台上,我的確碰到許多委員講了真話,提供了我們(行政部門)也沒想到的建議,我聽到的當下自己是很高興的,也都很願意改。
審預算是國家層級的事情,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出,地方層級已經凌駕在國家層級上,也就是說立委跑選區和審法案的拿捏必須要取得平衡,例如:辦公室主任應該協助你跑攤,委員本身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國家,而不是地方,階級化會讓事情做的更有效率。
不分區立委相對來說是比較好做事的,但只有個別專業沒有用,我們的法律訂得太鉅細靡遺了,一個反對、一個小的地方卡住就必須馬上就回立法院重審,整個過程沒有給行政單位運作空間,執行上動不動就卡住,非常沒有彈性。所以說,立法的品質、監督方式如果沒有辦法改善,等於是拖垮台灣的進步。
管:我確定出席率超低的委員八成不是好的立委,但是常出席的,也不一定是好的。所以出席率和發言數至少可以當一個判斷的標準之一。
我一直覺得台灣最大的問題是,沒有一個人下定決心去改變這個制度,而不是在枝節末了就告訴你我要做什麼做什麼。如果立委進國會前就沒有改變制度的心態或決心,進去國會一定很快就會被同化了。
管:首先就是蔡政委修正的的《公司法》,包括開發對網路事業的鬆綁,這個很重要,目前在閉鎖性公司已經有一些改變。台灣有很多制度需要配合新世代、新的模式。
再來,台灣必須把門戶打開,讓更多專業的人願意來台灣,這是下一波生存的關鍵。
而「經濟移民」不是針對藍領,藍領的工作者進來,先不管台灣人願不願意做那份工作好了,我國人民總是工作機會會被壓縮的。但我們要的是一個外國人才來後,可以開間公司有十幾個員工,甚至上百個人,帶來創新,甚至可以帶起整個產業的人才。我們要的是可以帶來投資、帶來就業的移民,而不是傳統藍領移民。
但這件事的爭議超大,如果立法、討論過程中又不公開,大家會說不知道政府在搞什麼鬼。但我接觸到很多創業的年輕人,他們其實是不排斥這些外來人才的,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對他們是有幫助的,可是這個觀念如果我在政府提出來,社會會無法接受。
而這件事情立法院內部能不能接受呢、而他們又是否願意聽年輕人的聲音呢?我認為「這就是檢視他們(立委)適不適合繼續留下來的關鍵。」
管:這題我不要回答(笑)。
管:這兩者根本是兩個世界,很多時候連政策研究都會有利益團體介入,絕對不會讓別人參與的,因為中間都是有利益可以分的。2007年之前我根本沒辦法參加,因為這都被少部分的人把持了。
台灣是全世界最奇怪的地方,我們把大部分的研究經費都拿來研究美國的問題,這就很像不自己開藥,卻一直拿別人的藥來吃。台灣又很喜歡在碰到問題的時候,去找國際上有沒有類似的例子,然後用別人的方法來治台灣的病,但其實這根本可能是不適用的。
管爺:外界都沒注意到,立法院的設計就是拿來壟斷資訊的
採訪:羊正鈺、李牧宜
對於立法院、立委們,或許很多人都是透過報章雜誌、電視節目而認識他們。如今在網路、社群發燒之下立法院一個五秒鐘的畫面、委員們在臉書說一句話都可能因此瘋傳,但是當我們只透過片面、簡短的資訊來解讀,是否就像「瞎子摸象」一樣對我們國會最高殿堂有誤解呢?
這一次,立法院再不到一百天就有機會重新洗牌了,TNL試著扮演好關鍵瞎子的角色,從不同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思考「我們該選出什麼樣的立委?」
我們用五個關鍵問題,來問剛下台的政務官、國民兩黨的黨鞭、第三勢力候選人、資深媒體人、政論節目主持人、以及青年代表,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情流露、直言無忌吧:
《人物系列之三》前國發會主委 管中閔(管爺)
管中閔,他是經濟學家,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。2012年入閣任政務委員、經建會主任委員,以及首任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。2015年1月已掛冠求去。
個性耿直、發言嗆辣的他得了個「管爺」的稱號,曾說「國民黨膽敢做掉洪秀柱,就帶大家衝中央黨部」,還嗆連戰去中國閱兵「閱你個卡蹭!」他任內大刀闊斧推動許多專案(包含《自由經濟示範區》),斥資2億元在花博園區設置「創新創業園區」也是他推動的,但後來計畫喊卡,連柯文哲都說「管爺走了,政策好像就轉彎了!」
Photo Credit: 美国之音张永泰 公有領域
問題一、立法院運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管中閔(文後簡稱管):立法院的制度設計根本就是拿來壟斷資訊、控制資訊的。
理論上,一個法案的行程,是由行政院提出,接著送到立法院,然後開始進行審查。立委該做的事情應是法案審查、預算審議,而委員會更應該是最專業的,把最基本的東西討論好了,才會送到院會;而院會主要是以政黨的角度再檢視一次。
也就是說,立法院照理說是要反應某些意見(民意),但現今體系下,過程中代表了什麼意義、跟誰談過、談了些什麼,外界都不會知道。
「一個專業的委員會審查,應該是最能表達意見、討論的過程,但現在很多委員會討論出來的東西,和最後的結論都沒有關聯。然後院會中一堆都直接送黨團協商,協商中其實比委員會還缺乏專業,過程又不知道,換句話說,一個委員掌握了某些資訊,或是與政黨講好了,就可以很輕易地掌握法案通過與否。」
而現在的立委都很清楚知道遊戲規則是這樣,連行政單位都無法改變什麼。政治上誰成功的掌握資訊,誰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。
- 管爺
因此我認為「委員會」的功能必須要被加強,而且要被公開。現在線上應該要有一個資訊平台(最好是由民間主導),委員也要參加,然後資訊完全要公開透明。
你們知道實際的委員會場面是什麼樣子嗎?跟電視上的畫面完全不一樣。
政務官可能帶了幾十個專家一起來被質詢、討論,但對面出席的委員可能只有三個:主席、一個正在質詢的委員,和排隊準備上台質詢的委員(因為在委員會裡面,不必全部到齊就可以討論、表決)。可見立委參與度一點都不高,鏡頭只對著質詢台拍,也拍不到台下的畫面,包括公聽會也一樣,每場出席的人,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人,平常挑惕我毛病的那些委員也都不來。
常常質詢到最後,委員告訴行政官員:「等等結束請來我的辦公室遞上資料、完整解釋。」那最後也是一對一的解釋,別的委員不會看到的。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變相控制資訊的方法,根本就應該是每個委員都得參與委員會討論,而不是事後的那些交代、解釋。
- 管爺
想想看,如果非常認真的討論一個提案,一個星期討論三四次夠了吧?但很多提案討論好幾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和結果,我覺得有點太誇張了。當初我審四個月的法案前前後後只動了五條,但現在我離開了,卻馬上進二讀了,你說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?可見整個過程中有多少階段是可以介入、動手腳的…
這幾個月有許多讓我神智錯亂的事,今天先說第一件,有關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特別條例。此條例於 102.12.26 經行政院院會通過後送到立法院,迄今已近兩年。103 年上半年幾乎完全沒有審議,103 年下半年的會期,在委員會中折騰了幾個月才審了...
由 CM Kuan 貼上了 2015年11月2日
問題二、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「好立委」?
管:立委要審法案、預算,對法案議題的了解要很專業。法案審議非常重要,這也是立委第一該做好的事情。過去在質詢台上,我的確碰到許多委員講了真話,提供了我們(行政部門)也沒想到的建議,我聽到的當下自己是很高興的,也都很願意改。
審預算是國家層級的事情,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出,地方層級已經凌駕在國家層級上,也就是說立委跑選區和審法案的拿捏必須要取得平衡,例如:辦公室主任應該協助你跑攤,委員本身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國家,而不是地方,階級化會讓事情做的更有效率。
不分區立委相對來說是比較好做事的,但只有個別專業沒有用,我們的法律訂得太鉅細靡遺了,一個反對、一個小的地方卡住就必須馬上就回立法院重審,整個過程沒有給行政單位運作空間,執行上動不動就卡住,非常沒有彈性。所以說,立法的品質、監督方式如果沒有辦法改善,等於是拖垮台灣的進步。
問題三、選民該怎麼檢視候選人適不適任?
管:我確定出席率超低的委員八成不是好的立委,但是常出席的,也不一定是好的。所以出席率和發言數至少可以當一個判斷的標準之一。
我一直覺得台灣最大的問題是,沒有一個人下定決心去改變這個制度,而不是在枝節末了就告訴你我要做什麼做什麼。如果立委進國會前就沒有改變制度的心態或決心,進去國會一定很快就會被同化了。
「我在國發會的時候,一再提醒他們,我相信改變、相信突破,只要支持這個理念的人,我就敢用他!如果是一個平均年齡35歲以下的人民都支持突破的事情,難道我們還要用50歲人的方法嗎?制度、法案應該要越走越新,舊的人如果一直用舊的理念,搞半天也搞不出什麼名堂。」
- 管爺
問題四、2016年第一會期,迫切需要通過的法案有哪些?
管:首先就是蔡政委修正的的《公司法》,包括開發對網路事業的鬆綁,這個很重要,目前在閉鎖性公司已經有一些改變。台灣有很多制度需要配合新世代、新的模式。
再來,台灣必須把門戶打開,讓更多專業的人願意來台灣,這是下一波生存的關鍵。
而「經濟移民」不是針對藍領,藍領的工作者進來,先不管台灣人願不願意做那份工作好了,我國人民總是工作機會會被壓縮的。但我們要的是一個外國人才來後,可以開間公司有十幾個員工,甚至上百個人,帶來創新,甚至可以帶起整個產業的人才。我們要的是可以帶來投資、帶來就業的移民,而不是傳統藍領移民。
「我們台灣現在95%都是藍領的移民,一半是產業性質的(生產線上的),接下來就是在家庭服務的的家事移工,剩下5%是外語教師。換句話說,我們台灣是極度缺乏外籍人才的,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一直說我們缺很多人才,但你缺人又不讓人家來啊!」
我們需要很多專業的人力資本,還必須給他獎勵、讓他在稅上面有一定程度的減免,這跟過去支持人家來設廠是一樣的意思。我們以前是對physical capital,現在是human capital有需求。
- 管爺
但這件事的爭議超大,如果立法、討論過程中又不公開,大家會說不知道政府在搞什麼鬼。但我接觸到很多創業的年輕人,他們其實是不排斥這些外來人才的,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對他們是有幫助的,可是這個觀念如果我在政府提出來,社會會無法接受。
而這件事情立法院內部能不能接受呢、而他們又是否願意聽年輕人的聲音呢?我認為「這就是檢視他們(立委)適不適合繼續留下來的關鍵。」
Photo Credit: 關鍵評論網 羊正鈺
問題五、現任立委中哪位是您心目中印象最深刻?
管:這題我不要回答(笑)。
問題六、您覺得政策、立法研究和學術研究之間的距離是否很大?
管:這兩者根本是兩個世界,很多時候連政策研究都會有利益團體介入,絕對不會讓別人參與的,因為中間都是有利益可以分的。2007年之前我根本沒辦法參加,因為這都被少部分的人把持了。
台灣是全世界最奇怪的地方,我們把大部分的研究經費都拿來研究美國的問題,這就很像不自己開藥,卻一直拿別人的藥來吃。台灣又很喜歡在碰到問題的時候,去找國際上有沒有類似的例子,然後用別人的方法來治台灣的病,但其實這根本可能是不適用的。
責任編輯:羊正鈺
核稿編輯:楊士範
核稿編輯:楊士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