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 credit:林濁水
而第二堂課開始,我們要回到立法委員的戰場:立法院,從立法院的歷史開始講起,之後看看立法院的現況以及立法院所面對的困境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,會讓立法院總是得面對「效率不彰」、「黑箱作業」的罵名。
首先我們邀請了曾任民進黨立委,同時也對我國國會制度有深入研究,並曾經歷黨外運動的林濁水,來為大家來上一堂立法院的課。
說到立法院,林濁水苦笑著說:「立法院很難當成教材,因為負面太多。」
林濁水認為,立法院不能當成教材的理由是,立法院有很多荒謬的制度,而且是從戒嚴時代就遺留下來的,「全世界都沒有」,林濁水強調。怎麼說呢?林濁水解釋,「簡單的講,就是當時蔣家要把立法院當成『行政院立法局』,削弱立法院的能量,所以立法院有很多制度跟一般國會不一樣的。」
剛好11月份立法院長王金平接受自由時報的專訪談國會改革,林濁水就由這個報導作為起頭。「王金平在接受專訪的時候有說到一句話,那句話一下子就閃過去了,這個就是表示他沒有改革的意思。局外人可能看不懂,因為大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,但是那一句話就是亂源。」
林濁水所謂的亂源,就是立法院內各委員會的「召集委員」。
林濁水引述王金平的專訪:「…法案進入委員會,分屬朝野不同的召委,像平行線一樣,各自執行黨的意志。…」林濁水表示,兩個召委的制度全世界都找不到,就算是台灣的地方議會都沒有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蔣家要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』(語出西漢賈誼《治安策》,意思就是廣立諸侯而削弱其力量),切的零零碎碎,每個人都分一點贓,又不會都沒有。」
兩個召委的情況之下,最後就是「你搞你的,我搞我的」,林濁水說。這就是王金平在專訪裡,所謂兩條平行線的情形。
而在美國,國會的召委權力就非常大(稱為主席),委員會底下又有「subcommitee」(小組委員會,或稱次委員會),subcommitee的主席權力也非常大。「委員會下面的次委員會,那個權力就很大了。因為那個權力在一個人身上啊,所以是跟部長平起平坐的。」林濁水強調。
「美國是權力分立的制度,所以國會議長是跟總統平行的,沒有誰大誰小。但我們的體制是把國會議長當成自己的副主席或是中常委,這是絕對不可以的。這違背權力分立的原則,這樣就變成是總統的部下了,民主國家沒有這這種幹法的,怎可以把議長當你部下呢?」
那麼如果議長也是黨員怎辦?「那就讓議長中立,所謂議長中立的前提就是不兼黨職,不兼黨職就不是你的部下了。」林濁水認為,議長兼黨職變成總統的部下,這也是蔣介石所造成的因,而這是也是台灣國會第二個全世界所沒有的「特色」。「部下有中立的嗎?部下當然是聽老闆的,」林濁水說,所以這就「眾建諸侯少其力」的用意。
把立委的權力削弱之後,再來又讓每個立委在委員會裡輪調。「輪來輪去的結果你就不會『囂擺』,不會坐大。讓你不資深,讓你不專業,讓你無法累積實力,讓你無法成為國會領袖。」這是第三個台灣獨有的制度。
再來就是王金平在專訪裡所提到的調查權。「調查權是當然需要的,唯有如此你才能獲得充分的資訊,立出好的法律,也才能有效的監督,但這都沒有。」
「你看,這些制度我到學校要怎樣教?無從教起啊!」林濁水苦笑。
因此,林濁水認為,目前立法院最大的問題就是「複數召委、輪調、調查權以及議長中立問題」,最需要迫切解決。
除了威權時代所留下的制度問題,林濁水也點出「過渡性的權宜」問題,而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備受爭議的「朝野協商」。
林濁水首先解釋朝野協商的背景由來。「朝野協商大家都以為是柯建銘搞出來的東西,但王金平在專訪裡也講的很清楚,這其實是劉松藩院長時代的東西,只是由王金平加以發揚光大。」林濁水回憶,當時會有朝野協商,主要是當年國民黨因為複數選區(SNTV制,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)的關係,內部分崩離析,所以名義上的多數黨實際上執行有困難,除了國民黨黨內有「造反」,「新黨當時也去佔主席台,民進黨當然更不在話下,甚至當時一些無黨籍的人士為了個別的利益也是去佔。」
「立法院本來就是發言的地方,但是冗長的發言卻變成一個杯葛的手段。」林濁水表示,為了解決冗長發言杯葛法案的問題,所以就發明了朝野協商。「一開始使用朝野協商機制的時候,法案的確通過的很快,有一定的解決問題。」然而黨團協商卻與議會「公開」的精神背道而馳。「原本應該要公開講話,現在卻關起門來講悄悄話的地方。原本是權宜性的措施,現在卻造成了怪胎。」林濁水說。
然而審法案的速度快了,品質卻也因此變差。「法案審查是一條條的討論,但協商就針對一兩條在哪邊搞來搞去,所以法案前後整個精神的連貫就可能出問題。」林濁水強調。也因為許多法案送黨團協商,所以大部分的法案都擠在會期快結束時才處理,於是就產生了立法院挑燈夜戰「一邊打瞌睡一邊舉手」的奇特現象。也因為疲勞審案,所以錯誤百出。「像2013年的會計法就是一個典型。」林濁水說。
2013年,原本會計法修法要解決教授的研究費問題,但是立委一面打瞌睡一面寫的結果,竟然把「教」這個字給漏掉了。「這種好笑的還有啦,像是有個法條是『汽機車後座要戴安全帽』。本來機車後座要戴安全帽,這是ok的。打瞌睡的結果就變成「汽機車」了。我的天啊,這是什麼法令啊?」林濁水激動地說。
然而如果協商制度不利於法案的立法品質,為什麼還會一直存在?
林濁水認為,這就是「國會減半」的後遺症,因為立委變少反而讓協商制度更重要。林濁水解釋,因為國會減半變成113個委員,設立8個委員會,所以一個委員會裡約十來個委員。「最荒唐的就是司法法制委員會,他們對應法務部、司法院、監察院、考試院、人事總署,還有總統府的一部分。法案跟預算全都擠到這裡來,你怎麼有能力審,只好送協商啊。」林濁水說。
「所以如果委員人數這個問題不解決,這個協商制度很難改善,」林濁水直接點出問題核心,「所以你看王金平有沒有提到國會席次的事情?你席次不增加,怎樣去強化委員會呢?這就是國會減半的後遺症。」
而立法院的另一個問題,林濁水認為是「憲政體制不明確」。所以林濁水認為朝野都在講議長要中立化,「其實是錯的」。
因為憲政體制的不同,所以國會議長的角色也會有所不同,「像美國議長就不中立,英國最中立。」林濁水說。
「內閣制會強調議長中立,所以像是日本,一旦你當上議長,你就要退出所有的政黨活動,這才叫中立。英國也是一樣,議長絕對退出所有政黨活動。」而為了避免退出政黨活動導致競選議長連任失利,於是就形成一個慣例,當議長尋求連任時,反對黨就不派人競選。這樣的意義在於議長的中立性由在野黨保證,議長中立獲得肯定。「但我們現在對於議長的保障是來自於不分區,我這個黨提名你,你就中立一下下,這開什麼玩笑。」林濁水說。
「所以,你體制不清楚,你議長要中立,你要怎樣安頓?」林濁水質疑。
林濁水以美國為例,國會議長是政黨領袖,所以當國會議長與總統不同黨的時候,常常就會帶頭修理總統,而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。
「所以你如果是說中立,那難道就是確定內閣制了嗎?所以憲政體制不明確,連議長中立你都不知道要怎樣弄。」林濁水說。
林濁水進一步指出,我國的憲政體制不明確還有一點,由於我國的政黨體制大多是「外造政黨」也就是原本在國會體制外的團體之後變成政黨,和英、美在在國會內由國會議員形成的「內造政黨」不同,因此,只要是黨內「中常委或大老」所領導派系下的國會議員,基本上就是由這個中常委或大老所指揮,國會自主性蕩然無存。
「所以,我們的國會,從頭,到胸,到肚子到腳,都長得奇形怪狀,全世界都找不到,你說要怎樣在學校講?」林濁水無奈地說。
那麼,要怎樣改進立法院這諸多怪象?林濁水認為,應該應該要趁著修憲的機會,或是這次國會政黨輪替後,「好好整頓一下」。
林濁水建議,國會改革應該從單一召委制度確定開始,再來是每一年輪的制度改掉,要採取資深制度。再來,就是如果真的需要進行協商就在委員會內,不要送到院會協商。再接下來就是憲政體制要確定,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兩種的差異很大,也決定了議長的中立性。
再來就是委員的席次要增加一倍以上,「我是覺得甚至要更多,250席也ok。」林濁水說。
林濁水解釋,「因為國會的席次有一些規則,有人說比較理想的就是人口的開立方根。如果這樣的話,台灣差不多是280席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國家除非超過一億以上人口的國家,否則盡量10萬人口以下產生一個立法委員。像英國十萬人一名、德國大概十來萬一個、法國也大概十萬一個、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差不多是十萬一個。」
林濁水認為,國會議員是社會跟國家的媒介,這個媒介要發揮性能就不能代理太多人,大概是以十萬人為合理的基準。所以有些國家三、五萬人就產生一個國會議員,理由就是人口比較少。但國會議員不能因為人口少就少,一般來講最起碼要150人,而這是一千萬人以內人口的標準。然而台灣兩千萬三百萬人口,「結果我們才100多個立委,所以這是荒謬的。」
這個林濁水眼中「荒謬」的立委席次減半怎來的?林濁水直指「昏頭的民粹」。「因為這個國會很爛,就想要把它砍一砍。」然而當時在進行立委減半的規劃時並沒有考慮到後遺症。於是,像是新竹縣差不多50萬人口但只有一席,然後選區又得要遷就行政區域,造成嚴重的「票不等值」現象,因此馬祖一萬人就有一席立委,在馬祖找國會議員跟在新竹找一個里長一樣方便,「這不公平吧?」林濁水質疑。
「這個完全違背憲法的平等全原則。」
林濁水嚴厲地指出,這是不懂的外行人瞎起鬨,搞民粹把整個國家的制度完全破壞。「最早的時候法政學界從來沒想過立委減半的議題,當時主要是推單一選區制,立委減半是陳水扁總統競選的訴求,老百姓聽了很爽,林義雄聽了說:『對對對,很好』,兩個人就一路推。」所以即使當時法政學者一面倒反對,但最後還是推成了。
所以,林濁水認為立委席次的問題一定要改,否則「將來很快又要出問題」。林濁水舉例,新竹縣市、苗栗、南投大概都是50萬人口的地方,而這裡頭苗栗有兩席、南投有兩席、新竹縣市各一席,「人口稍微漲一下,那就吵死人啦,就必須要調。」
就立委選制方面來看,林濁水認為,如果是只推單一選區而沒有立委席次減半的話就會是很好的發展。他認為席次減半其實只有負面的影響,對國會的發展一點幫助也沒有。但單一選區的推行有三個效果很明顯:第一,所謂的「三寶」不見了。以往要找到10%的人支持進而當選不算是太大的問題,但單一選區實施後得要51%的票才能當選,難度相當高。
第二是買票的難度變高,因此地方派系式微。第三個效應是追究責任的能力非常強。「2014的選舉就是這樣,你馬英九做的不好,我贏你6%就好,全部讓你倒光。」林濁水舉例。
雖然林濁水認為單一選區仍存在著一些副作用,但畢竟瑕不掩瑜。當時為了彌補單一選區的副作用,所以採取了「兩票制」。這樣一來,即使是小黨也不會因為無法過半數就被刷掉,仍可以靠不分區席次進國會。然而,立委減半同時也讓保障少數的能量減少了。
怎麼說呢?林濁水解釋,單一選區的情況下,如果選區不是太大,小黨說不定可以拿下幾席。但因為現在一個選區動輒三、四十萬,甚至五十萬人選一個立委,難度跟選縣長一樣困難的話,「小黨就全部再見了」。林濁水認為,如果縮到十萬左右,小黨說不定有幾個地方還有機會拿下席次。
林濁水不客氣地說,立委席次減半不但破壞整個國家制度,也等於民進黨的自殺,也是公民團體的自殺。
立委席次減半已經推行兩屆共八年的時間,諸如林濁水所提出的問題也漸漸浮現,未來有沒有機會改進?如同林濁水所強調的,問題一定要改,同時林濁水也認為,「已經漸漸讓人覺悟這個不對了」。林濁水舉「新台灣國策智庫」於今年9月所發佈的民調第44頁為例,問卷的題目是「馬祖人口只有1萬人,金門縣人口有10萬人,都可以各選1席立委,新竹縣人口有53萬人,也只有1席立委,形成票票不等值的情形,請問您同不同意這樣的說法?」調查出來有54.9%的受訪者認為不合理,「可見民眾開始覺得有問題了」,林濁水說。
時代在進步,政治也必須進步。成立至今已經將近90年的立法院,勢必也得改革,才能更符合我國的國情以及憲政體制。更重要的是,立法院負有審議法案與預算,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責大任,而我們的一張張選票,就是未來台灣進步的動力。如同林濁水所言,人民已經漸漸看到國會席次減半所帶來的不良效應,而不再是由政黨意識所左右。2016立法院會走向何方,就決定在我們的手中。
林濁水說立法院有很多荒謬的制度,但到底怎麼來的?又該怎樣解決?
採訪:關鍵評論網 吳承紘
相信大家已經讀完第一堂有關立法委員到底在衝啥毀的課程,也大致了解我們的立法委員都在做些什麼,同時我們也在第一堂課請到許多專家、青年代表以及現任立委、黨編現身說法,來談立法院的運作,以及我們應該要怎樣來選擇一個好立委來為我們服務─進一步講,是選出好立委為國家服務,專心立法,讓我們的國家能夠不斷進步。
而第二堂課開始,我們要回到立法委員的戰場:立法院,從立法院的歷史開始講起,之後看看立法院的現況以及立法院所面對的困境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,會讓立法院總是得面對「效率不彰」、「黑箱作業」的罵名。
首先我們邀請了曾任民進黨立委,同時也對我國國會制度有深入研究,並曾經歷黨外運動的林濁水,來為大家來上一堂立法院的課。
立法院很難當成教材,因為負面太多
說到立法院,林濁水苦笑著說:「立法院很難當成教材,因為負面太多。」
林濁水認為,立法院不能當成教材的理由是,立法院有很多荒謬的制度,而且是從戒嚴時代就遺留下來的,「全世界都沒有」,林濁水強調。怎麼說呢?林濁水解釋,「簡單的講,就是當時蔣家要把立法院當成『行政院立法局』,削弱立法院的能量,所以立法院有很多制度跟一般國會不一樣的。」
剛好11月份立法院長王金平接受自由時報的專訪談國會改革,林濁水就由這個報導作為起頭。「王金平在接受專訪的時候有說到一句話,那句話一下子就閃過去了,這個就是表示他沒有改革的意思。局外人可能看不懂,因為大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,但是那一句話就是亂源。」
亂源之一:召集委員
林濁水所謂的亂源,就是立法院內各委員會的「召集委員」。
林濁水引述王金平的專訪:「…法案進入委員會,分屬朝野不同的召委,像平行線一樣,各自執行黨的意志。…」林濁水表示,兩個召委的制度全世界都找不到,就算是台灣的地方議會都沒有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蔣家要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』(語出西漢賈誼《治安策》,意思就是廣立諸侯而削弱其力量),切的零零碎碎,每個人都分一點贓,又不會都沒有。」
兩個召委的情況之下,最後就是「你搞你的,我搞我的」,林濁水說。這就是王金平在專訪裡,所謂兩條平行線的情形。
而在美國,國會的召委權力就非常大(稱為主席),委員會底下又有「subcommitee」(小組委員會,或稱次委員會),subcommitee的主席權力也非常大。「委員會下面的次委員會,那個權力就很大了。因為那個權力在一個人身上啊,所以是跟部長平起平坐的。」林濁水強調。
亂源之二:把議長當部下
「美國是權力分立的制度,所以國會議長是跟總統平行的,沒有誰大誰小。但我們的體制是把國會議長當成自己的副主席或是中常委,這是絕對不可以的。這違背權力分立的原則,這樣就變成是總統的部下了,民主國家沒有這這種幹法的,怎可以把議長當你部下呢?」
那麼如果議長也是黨員怎辦?「那就讓議長中立,所謂議長中立的前提就是不兼黨職,不兼黨職就不是你的部下了。」林濁水認為,議長兼黨職變成總統的部下,這也是蔣介石所造成的因,而這是也是台灣國會第二個全世界所沒有的「特色」。「部下有中立的嗎?部下當然是聽老闆的,」林濁水說,所以這就「眾建諸侯少其力」的用意。
亂源之三:輪來輪去的委員會
把立委的權力削弱之後,再來又讓每個立委在委員會裡輪調。「輪來輪去的結果你就不會『囂擺』,不會坐大。讓你不資深,讓你不專業,讓你無法累積實力,讓你無法成為國會領袖。」這是第三個台灣獨有的制度。
再來就是王金平在專訪裡所提到的調查權。「調查權是當然需要的,唯有如此你才能獲得充分的資訊,立出好的法律,也才能有效的監督,但這都沒有。」
「你看,這些制度我到學校要怎樣教?無從教起啊!」林濁水苦笑。
因此,林濁水認為,目前立法院最大的問題就是「複數召委、輪調、調查權以及議長中立問題」,最需要迫切解決。
亂源之四:朝野協商
除了威權時代所留下的制度問題,林濁水也點出「過渡性的權宜」問題,而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備受爭議的「朝野協商」。
林濁水首先解釋朝野協商的背景由來。「朝野協商大家都以為是柯建銘搞出來的東西,但王金平在專訪裡也講的很清楚,這其實是劉松藩院長時代的東西,只是由王金平加以發揚光大。」林濁水回憶,當時會有朝野協商,主要是當年國民黨因為複數選區(SNTV制,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)的關係,內部分崩離析,所以名義上的多數黨實際上執行有困難,除了國民黨黨內有「造反」,「新黨當時也去佔主席台,民進黨當然更不在話下,甚至當時一些無黨籍的人士為了個別的利益也是去佔。」
「立法院本來就是發言的地方,但是冗長的發言卻變成一個杯葛的手段。」林濁水表示,為了解決冗長發言杯葛法案的問題,所以就發明了朝野協商。「一開始使用朝野協商機制的時候,法案的確通過的很快,有一定的解決問題。」然而黨團協商卻與議會「公開」的精神背道而馳。「原本應該要公開講話,現在卻關起門來講悄悄話的地方。原本是權宜性的措施,現在卻造成了怪胎。」林濁水說。
法案通通送協商,立委挑燈審法案
然而審法案的速度快了,品質卻也因此變差。「法案審查是一條條的討論,但協商就針對一兩條在哪邊搞來搞去,所以法案前後整個精神的連貫就可能出問題。」林濁水強調。也因為許多法案送黨團協商,所以大部分的法案都擠在會期快結束時才處理,於是就產生了立法院挑燈夜戰「一邊打瞌睡一邊舉手」的奇特現象。也因為疲勞審案,所以錯誤百出。「像2013年的會計法就是一個典型。」林濁水說。
2013年,原本會計法修法要解決教授的研究費問題,但是立委一面打瞌睡一面寫的結果,竟然把「教」這個字給漏掉了。「這種好笑的還有啦,像是有個法條是『汽機車後座要戴安全帽』。本來機車後座要戴安全帽,這是ok的。打瞌睡的結果就變成「汽機車」了。我的天啊,這是什麼法令啊?」林濁水激動地說。
然而如果協商制度不利於法案的立法品質,為什麼還會一直存在?
photo credit:路透社
國會減半的惡果,讓朝野協商更加強化
林濁水認為,這就是「國會減半」的後遺症,因為立委變少反而讓協商制度更重要。林濁水解釋,因為國會減半變成113個委員,設立8個委員會,所以一個委員會裡約十來個委員。「最荒唐的就是司法法制委員會,他們對應法務部、司法院、監察院、考試院、人事總署,還有總統府的一部分。法案跟預算全都擠到這裡來,你怎麼有能力審,只好送協商啊。」林濁水說。
「所以如果委員人數這個問題不解決,這個協商制度很難改善,」林濁水直接點出問題核心,「所以你看王金平有沒有提到國會席次的事情?你席次不增加,怎樣去強化委員會呢?這就是國會減半的後遺症。」
亂源之五:憲政體制不明確
而立法院的另一個問題,林濁水認為是「憲政體制不明確」。所以林濁水認為朝野都在講議長要中立化,「其實是錯的」。
因為憲政體制的不同,所以國會議長的角色也會有所不同,「像美國議長就不中立,英國最中立。」林濁水說。
「內閣制會強調議長中立,所以像是日本,一旦你當上議長,你就要退出所有的政黨活動,這才叫中立。英國也是一樣,議長絕對退出所有政黨活動。」而為了避免退出政黨活動導致競選議長連任失利,於是就形成一個慣例,當議長尋求連任時,反對黨就不派人競選。這樣的意義在於議長的中立性由在野黨保證,議長中立獲得肯定。「但我們現在對於議長的保障是來自於不分區,我這個黨提名你,你就中立一下下,這開什麼玩笑。」林濁水說。
「所以,你體制不清楚,你議長要中立,你要怎樣安頓?」林濁水質疑。
林濁水以美國為例,國會議長是政黨領袖,所以當國會議長與總統不同黨的時候,常常就會帶頭修理總統,而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。
「所以你如果是說中立,那難道就是確定內閣制了嗎?所以憲政體制不明確,連議長中立你都不知道要怎樣弄。」林濁水說。
林濁水進一步指出,我國的憲政體制不明確還有一點,由於我國的政黨體制大多是「外造政黨」也就是原本在國會體制外的團體之後變成政黨,和英、美在在國會內由國會議員形成的「內造政黨」不同,因此,只要是黨內「中常委或大老」所領導派系下的國會議員,基本上就是由這個中常委或大老所指揮,國會自主性蕩然無存。
「所以,我們的國會,從頭,到胸,到肚子到腳,都長得奇形怪狀,全世界都找不到,你說要怎樣在學校講?」林濁水無奈地說。
改革從何下刀?
那麼,要怎樣改進立法院這諸多怪象?林濁水認為,應該應該要趁著修憲的機會,或是這次國會政黨輪替後,「好好整頓一下」。
林濁水建議,國會改革應該從單一召委制度確定開始,再來是每一年輪的制度改掉,要採取資深制度。再來,就是如果真的需要進行協商就在委員會內,不要送到院會協商。再接下來就是憲政體制要確定,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兩種的差異很大,也決定了議長的中立性。
再來就是委員的席次要增加一倍以上,「我是覺得甚至要更多,250席也ok。」林濁水說。
林濁水解釋,「因為國會的席次有一些規則,有人說比較理想的就是人口的開立方根。如果這樣的話,台灣差不多是280席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國家除非超過一億以上人口的國家,否則盡量10萬人口以下產生一個立法委員。像英國十萬人一名、德國大概十來萬一個、法國也大概十萬一個、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差不多是十萬一個。」
林濁水認為,國會議員是社會跟國家的媒介,這個媒介要發揮性能就不能代理太多人,大概是以十萬人為合理的基準。所以有些國家三、五萬人就產生一個國會議員,理由就是人口比較少。但國會議員不能因為人口少就少,一般來講最起碼要150人,而這是一千萬人以內人口的標準。然而台灣兩千萬三百萬人口,「結果我們才100多個立委,所以這是荒謬的。」
昏頭民粹砍半國會席次
這個林濁水眼中「荒謬」的立委席次減半怎來的?林濁水直指「昏頭的民粹」。「因為這個國會很爛,就想要把它砍一砍。」然而當時在進行立委減半的規劃時並沒有考慮到後遺症。於是,像是新竹縣差不多50萬人口但只有一席,然後選區又得要遷就行政區域,造成嚴重的「票不等值」現象,因此馬祖一萬人就有一席立委,在馬祖找國會議員跟在新竹找一個里長一樣方便,「這不公平吧?」林濁水質疑。
「這個完全違背憲法的平等全原則。」
林濁水嚴厲地指出,這是不懂的外行人瞎起鬨,搞民粹把整個國家的制度完全破壞。「最早的時候法政學界從來沒想過立委減半的議題,當時主要是推單一選區制,立委減半是陳水扁總統競選的訴求,老百姓聽了很爽,林義雄聽了說:『對對對,很好』,兩個人就一路推。」所以即使當時法政學者一面倒反對,但最後還是推成了。
所以,林濁水認為立委席次的問題一定要改,否則「將來很快又要出問題」。林濁水舉例,新竹縣市、苗栗、南投大概都是50萬人口的地方,而這裡頭苗栗有兩席、南投有兩席、新竹縣市各一席,「人口稍微漲一下,那就吵死人啦,就必須要調。」
不幸中的大幸:單一選區制
就立委選制方面來看,林濁水認為,如果是只推單一選區而沒有立委席次減半的話就會是很好的發展。他認為席次減半其實只有負面的影響,對國會的發展一點幫助也沒有。但單一選區的推行有三個效果很明顯:第一,所謂的「三寶」不見了。以往要找到10%的人支持進而當選不算是太大的問題,但單一選區實施後得要51%的票才能當選,難度相當高。
第二是買票的難度變高,因此地方派系式微。第三個效應是追究責任的能力非常強。「2014的選舉就是這樣,你馬英九做的不好,我贏你6%就好,全部讓你倒光。」林濁水舉例。
雖然林濁水認為單一選區仍存在著一些副作用,但畢竟瑕不掩瑜。當時為了彌補單一選區的副作用,所以採取了「兩票制」。這樣一來,即使是小黨也不會因為無法過半數就被刷掉,仍可以靠不分區席次進國會。然而,立委減半同時也讓保障少數的能量減少了。
怎麼說呢?林濁水解釋,單一選區的情況下,如果選區不是太大,小黨說不定可以拿下幾席。但因為現在一個選區動輒三、四十萬,甚至五十萬人選一個立委,難度跟選縣長一樣困難的話,「小黨就全部再見了」。林濁水認為,如果縮到十萬左右,小黨說不定有幾個地方還有機會拿下席次。
林濁水不客氣地說,立委席次減半不但破壞整個國家制度,也等於民進黨的自殺,也是公民團體的自殺。
人民的覺醒是立法院前進的動力
立委席次減半已經推行兩屆共八年的時間,諸如林濁水所提出的問題也漸漸浮現,未來有沒有機會改進?如同林濁水所強調的,問題一定要改,同時林濁水也認為,「已經漸漸讓人覺悟這個不對了」。林濁水舉「新台灣國策智庫」於今年9月所發佈的民調第44頁為例,問卷的題目是「馬祖人口只有1萬人,金門縣人口有10萬人,都可以各選1席立委,新竹縣人口有53萬人,也只有1席立委,形成票票不等值的情形,請問您同不同意這樣的說法?」調查出來有54.9%的受訪者認為不合理,「可見民眾開始覺得有問題了」,林濁水說。
時代在進步,政治也必須進步。成立至今已經將近90年的立法院,勢必也得改革,才能更符合我國的國情以及憲政體制。更重要的是,立法院負有審議法案與預算,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責大任,而我們的一張張選票,就是未來台灣進步的動力。如同林濁水所言,人民已經漸漸看到國會席次減半所帶來的不良效應,而不再是由政黨意識所左右。2016立法院會走向何方,就決定在我們的手中。
核稿編輯:楊士範